一、納入碳市場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加速
全國碳市場將新增約1500家鋼鐵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通過配額分配與交易機制,形成“先進產能受益、落后產能出清”的市場化調節機制。當前粗鋼產量雖處高位(2024年前三季度7.68億噸),但碳成本壓力將迫使企業淘汰低效產能,優化高爐、電爐等工藝結構。
配額分配采用“2024年等量分配、2025-2026年強度控制”的過渡設計,既緩解短期沖擊,又引導企業提升能效(如高爐利用率已達89.1%)。
成本結構深度調整
直接成本增加:按當前碳價測算,噸鋼碳排放成本將增加5%-8%,高爐-轉爐長流程企業成本壓力顯著高于電爐短流程企業。
隱性成本上升:企業需建立碳管理團隊、部署監測設備,全流程碳排放核算(覆蓋焦化、煉鐵、軋鋼等環節)將新增10%-15%的運營投入。
數據真實性倒逼管理體系升級
生態環境部將建立覆蓋“企業自測-第三方核查-政府監管”的三級核查體系,企業需配置物聯網傳感器、區塊鏈存證等技術確保數據可追溯。
碳排放數據與環評、信貸等掛鉤,虛假數據將面臨配額扣減、融資受限等風險,推動行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治理”。
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突破
通過碳市場倒逼低碳技術應用(如氫能冶金、CCUS),中國鋼鐵產品可獲取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認可的“綠色通行證”,出口溢價空間提升3%-5%。
頭部企業有望參與國際低碳標準制定,重塑全球鋼鐵產業鏈話語權。
二、未來行業機遇預測
低碳技術創新賽道
短流程煉鋼:電爐鋼占比將從當前10%提升至2026年15%,廢鋼資源化、綠電配套等領域將催生千億級市場。
顛覆性技術突破:氫基直接還原鐵(DRI)、富氧燃燒等示范項目將獲政策傾斜,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或超營收3%。
碳資產運營藍海
配額交易、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開發等衍生服務需求激增,第三方碳資產管理機構市場規模預計達200億元/年。
鋼鐵企業可通過綠電采購、林業碳匯等項目實現“負碳產能”,構建新的利潤增長點。
綠色供應鏈整合
下游汽車、家電等行業對低碳鋼材采購意愿增強,具備EPD(環境產品聲明)認證的企業可獲取10%-15%的采購溢價。
產業集群化趨勢加速,鋼鐵-化工-建材跨行業循環經濟園區(如鋼化聯產)將降低區域綜合碳強度20%以上。
國際化合作窗口
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對低碳冶金技術需求旺盛,中國可輸出“碳市場+技術標準”組合方案,帶動設備出口和EPC服務。
參與全球綠色金融規則制定,發行鋼鐵行業首單跨境碳中和債券,拓寬低成本融資渠道。
總結
全國碳市場擴圍將重構鋼鐵行業競爭格局,企業需把握三大核心能力建設:
技術迭代能力:聚焦氫冶金、智能碳管理等前沿領域;
數據治理能力:構建覆蓋“監測-核算-披露”的全鏈條數字化體系;
生態整合能力:通過產業鏈協同、國際標準對接獲取綠色溢價。
未來5年,率先完成低碳轉型的企業將占據全球綠色鋼鐵供應鏈核心節點,實現從“成本負擔”到“價值創造”的戰略跨越。
*本文由AI生成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近日印發,確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具備能耗查詢、計算、分析、能效對標、優化、用能與碳排放預算管理、碳足跡核算等功能。工業企業和園區可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實際需求等,確定開發建設的具體功能。
- 2025-03-20 10:57:07
- 16136
-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近日印發,明確適用范圍、碳排放雙控制度、標準體系和統計核算體系建設、配額管理制度等等,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 2025-03-19 11:24:50
- 19493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