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国产裸体歌舞一区二区,女儿的朋友5中汉字晋通话

當前位置:包裝印刷網>新聞首頁>國內新聞

“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今日舉行 介紹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情況

2022-09-26 10:53:37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閱讀量:5708 我要評論


  【包裝印刷產業網 國內新聞】工業和信息化部今日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場,主題是“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促進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本次發布會設置北京主會場和6個地方分會場。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副司長姚珺,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彭雪海出席北京主會場,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朱鳴、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馮文勝、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李鋒、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楊正華出席地方分會場,大家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重點區域制造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一級巡視員(正局長級)程曉明主持。以下為發布會文字實錄。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一級巡視員(正局長級) 程曉明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10場,今天(2022年9月23日)發布會的主題是“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促進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今天發布會設置北京主會場和6個地方分會場。在北京主會場的發布人有: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先生、副司長姚珺先生,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雪海先生。在地方分會場的發布人有: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朱鳴先生,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馮文勝先生,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先生,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鋒先生,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東文先生,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正華先生。請他們為大家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重點區域制造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我是本場發布會的主持人,辦公廳程曉明。
 
  下面,首先請王偉司長作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區域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 王偉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制造業區域發展工作的關注和支持。今天很高興和幾位省市工信部門的同事一道,與大家就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情況進行交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動全系統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制造業重大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推動我國制造業區域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制造業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東部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2021年,東部地區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0.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是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高地,58%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53%的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位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用更加凸顯。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中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部六省聚焦工程機械、智能語音、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2021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6.7%,是四大板塊中增速最快的,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為19.21%,發展差距逐步縮小。東北地區產業升級取得新進展。2021年東北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2016年增加了近萬家,遼寧工業戰略性新興企業數量比2017年增長一倍。大型電站成套機組、大型壓力容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大國重器不斷涌現。
 
  二是重點區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京津冀三地產業轉型升級和轉移對接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21年底,北京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近3000家,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河北累計從北京、天津轉入產業活動單位達1.1萬個。雄安新區建設大踏步推進,今年實施重大項目100多個,施工現場塔吊林立、熱火朝天,預計全年投資超2000億元。新一批高質量跨區域產業合作載體正在加快形成。長三角制造業一體化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重點產業成立產業鏈聯盟,深化區域間產業鏈合作對接,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長三角地區貢獻了全國1/4的工業增加值,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均占全國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38%,制造業帶動作用更加突顯。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發展高地。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11.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為16.17%;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3.7%,高于全國平均2.37個百分點。擁有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5.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成渝地區加速成為西部地區制造業增長極。2021年,四川工業增加值增長到1.54萬億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速達到8%;重慶工業發展量質齊升,規上工業利潤由2012年的608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1887.5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5.5萬元/人提高至41.9萬元/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沿長江11省市已建設1134家綠色工廠,沿黃河9省區工業用水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是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加速提升。
 
  一批高水平的產業載體支撐區域經濟發展。依托優勢開發區、產業園區建設了445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這些產業示范基地涵蓋裝備制造、原材料、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創造了全國近三成工業增加值、三成以上進出口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全國比重近45%,成為引領帶動區域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優質載體。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形成。重點培育的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近10萬億元,集聚了規上企業2.5萬家。2021年有17個集群產值同比增速超過兩位數;今年上半年25個集群完成產值6.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已成為引領帶動區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國制造業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需要下更大力氣推動解決。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將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緊密結合,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我先簡要介紹這些,接下來我和我的同事很愿意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大家!
 
  答記者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立足自身職責,在推動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等方面,開展了哪些重點工作?
 
  王偉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化原則,因地制宜推進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制定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方案,研究制定支持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上海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建設等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文件。深入推進部省合作,“十三五”以來我部先后與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訂部省合作協議,圍繞國家戰略方向和區域發展定位,指導各地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鏈。幫助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地區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發展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帶動鄉村特色產品發展。
 
  二是推動重點區域產業集群化發展。持續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引導和支持重點產業集聚區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效益,截至目前共創建十批445家示范基地。自2017年起,每年組織開展示范基地發展質量評價,引導示范基地對標先進,加快實現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依托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化產業發展生態,支持各地“抓集群、促增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三是著力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制定實施重點行業布局方案,引導石化、船舶、航空等重點產業優化布局。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原則,有序引導和規范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發展秩序。統籌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引導各地差異化協同發展。推動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名園建設,支持創建6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區,4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8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積極引導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發展。
 
  四是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先后制定2012年和2018年兩版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在河南、江西、新疆、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累計舉辦20余次產業合作對接活動,引導地區間產業有序轉移合作。2021年底我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制造業“轉什么”“誰承接”“如何承接”。同時,我部分別與寧夏、廣西共同舉辦產業合作論壇,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產業合作。
 
  下一步,我部將結合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完善各項落實舉措,推動制造業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成效,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謝謝!
 
  新京報記者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創新資源豐富、經濟富有活力、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近年來,北京市在京津冀地區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推動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彭雪海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北京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與天津、河北共同謀劃新思路、采取新舉措、推動新發展,緊緊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打通供應鏈,優存量、強增量,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發展的工作格局。
 
  一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帶來產業發展新面貌。實施非首都功能產業負面清單管理,退出一般制造企業近3000家,通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減法”,換取經濟結構優化的“加法”,產業發展更加高端智能綠色化,發展高精尖成為京津冀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
 
  二是整體推進產業協同邁上新高度。建立了三地工信部門常態化的定期會商機制,將規劃共編、園區共建、項目共推、基金共設、產業鏈共延等列入三方合作協議。依托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平臺,搭建跨區域高層次產業合作平臺。
 
  三是攜手謀劃構建產業新鏈條。協同謀劃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布局,鼓勵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在京津冀范圍提升產業鏈保供能力,通過制定關鍵零部件供應替代計劃穩鏈、引進上下游配套項目補鏈、發揮各地優勢協同布局實現強鏈。北京市大興區、天津市濱海新區、河北省唐山市等12個城市(區)獲批成為國家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示范區獲工信部批復。
 
  四是加速建設產業協同發展新平臺。持續創新龍頭企業帶配套、總部研發加生產、產業園區帶項目等模式,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園等一批共建園區煥發蓬勃發展生機。
 
  幾年來,一批標志性項目開花結果,總投資74億元的滄州現代四工廠、總投資42億元的河北京車造車基地、總投資18億元的新樂三元工業園等項目相繼竣工投產,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經過多年的努力,三地產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協同創新發展成效顯現,區域協作水平持續提升。謝謝!
 
  解放日報記者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請問上海在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考慮?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 張宏韜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上海按照國家要求,積極會同江蘇、浙江、安徽,依托長三角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豐富等優勢,推動區域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一是區域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落實《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聯合三省探索形成產業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協同推進機制。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創新型產業引領區域產業發展,形成集群發展態勢,發展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汽車、民用航空、高端船舶、機器人等重點產業發揮系統集成、整機牽引優勢,帶動上下游集聚發展。
 
  二是區域產業鏈協作持續深入。產業創新合作加快推進,依托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以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跨區域平臺,聚焦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突破。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深入開展,成立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聯盟,聯合推進重點產業鏈基礎研究和協同強鏈工作,開展民用航空、機器人、汽車電子等產業鏈對接活動,加強區域整機與零部件企業上下游合作。
 
  三是區域產業合作生態日益優化。跨區域共建共享加速提質,促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等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布局;持續建設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等省際產業合作園區。跨區域試點示范加速先行,推動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一體化發展,開展道路測試互認,建設區域車聯網先導區;推進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促進數字經濟協同發展。
 
  下一步,上海將會同三省積極推進應用場景開放,引領長三角產業更大范圍、更大領域、更深層次協同發展,聚焦重點領域共同保障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持續加強產業協同創新,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謝謝!
 
  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規模實力雄厚,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能否介紹一下目前大灣區制造業發展總體情況,以及廣東省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創新發展方面有什么舉措?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 吳東文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大力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港澳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五年來取得明顯成效。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大灣區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其中,香港、澳門地區服務業高度發達,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超9成;大灣區內地9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今年上半年,大灣區內地9市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5.9%和33.1%,形成了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廣東工業發展的主引擎。
 
  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始終堅持將創新作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力和主動力,不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向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一是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的“推動器”。大灣區推動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創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布局建設27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17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大灣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5年位列全國領先水平,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領先。
 
  二是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積極性建設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加速器”。目前,大灣區內地9市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7家,累計培育99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已逐步成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載體。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助推了企業成長,2021年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7家。
 
  三是著力推進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以點帶面”引領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一年來,橫琴新增澳資企業700多家,總數現在超過5000家。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年來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5%。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推動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轉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下一步,廣東將在先進制造業領域重點布局,充分發揮港澳創新資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躍、人才交流頻繁等優勢,暢通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快制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謝謝!
 
  江蘇廣電總臺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出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請問江蘇近年來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 李鋒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近年來,江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部署要求,持續開展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并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大幅壓減低端低效產能。2017年以來全省累計關閉退出化工企業4804家,其中沿江八市3750家,壓減率均超過70%。持續推動沿江一公里特別是園區外109家化工企業退出,按期完成整改任務,國家長江辦專題通報,充分肯定并向全國推廣我省特色做法。
 
  二是聚焦重點持續攻堅克難。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關停轉遷太湖一級保護區化工企業228家,關停沿京杭大運河1公里企業13家,關閉搬遷沿通榆河1公里企業21家,環境敏感區內化工企業基本實現騰退轉型。
 
  三是統籌推進園區整治提升。“一園一策”開展化工園區(集中區)整治,總數由54家壓減至29家。進一步加強園區規范化管理,推動發展質效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單中,江蘇占據9席。
 
  四是系統謀劃產業高端發展。編制并實施《江蘇省“十四五”化工產業高端發展規劃》,召開化工產業綠色低碳提質增效現場推進會,部署實施“產業布局優化、行業轉型升級、關鍵技術突破、園區管理提檔、優質企業培育、安全環保提升”六大工程,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省化工行業營收總額占制造業比重約9.0%,而利潤總額占比為15.3%。
 
  下一步,江蘇省將持續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嚴格項目準入門檻,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全面落實省政府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化工行業信息化綠色改造步伐,不斷提升行業本質安全和綠色發展水平。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請問重慶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合作方面目前進展如何?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楊正華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區域,產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為加快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重慶、四川兩地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務實推動“一體化”發展。2019年至2021年,兩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6.5萬億元增長至8萬億元,今年上半年,重慶、四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3%、3.6%,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制造業高質量協同態勢加速形成。
 
  一是建立健全產業協同工作機制。圍繞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目標任務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主攻方向,簽署“1+10”合作協議,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專項工作組加重點行業、領域工作專班兩級運行體系,全方位形成發展合力。
 
  二是推動重點領域加速協同。共同編制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高質量協同共建方案,上線電子信息、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供需對接平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加快融合。
 
  三是打造產業協同重大載體。啟動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國家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等重大工程建設,部署首批20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示范帶動效應加速形成。
 
  四是營造產業協同濃厚氛圍。協同舉辦中國(成渝)美食工業博覽會、四川裝備智造國際博覽會、川渝電子信息產業鏈合作大會,互相支持、深度參與“智博會”、“西博會”等重大展會活動,雙向交流更加密切。
 
  下一步,兩地將不斷深化拓展合作領域,推動兩地制造業更大范圍、更高質量協同聯動,加快打造西部地區制造業增長極,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成渝力量”。謝謝!
 
  中國證券報記者
 
  今年7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請詳細介紹一下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情況。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 姚珺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產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的高級形式,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對提升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競爭力、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分重要。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部自2019年起組織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引導和促進集群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重點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帶動集群間比學趕超、互促發展的競賽機制。通過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搭建集群間實力比拼的“賽場”,持續激勵集群加快發展。目前,已組織開展三輪競賽,共產生60個初賽勝出集群,25個集群在前兩輪集群決賽中勝出,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在集群競賽帶動下,江蘇、廣東、河南等13個省市出臺支持集群培育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也積極組織開展省級集群競賽,全國集群競相發展。集群間以賽促提升、促合作,通過簽署集群合作協議、聯合召開產業鏈對接會等方式,不斷提升發展水平。
 
  二是推動培育要素高效集聚、循環暢通的集群生態。強化政策支持,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產融合作、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布局等工作協同,引導科技、金融、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加速向優勢集群匯聚。目前,25個重點培育的集群集聚了近100家單項冠軍企業、上千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5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重點集群布局建設。
 
  三是探索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的集群發展促進組織。引導和支持集群依托龍頭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發起成立集群發展促進組織,著力打造一批市場化運營、長期穩定為集群服務的第三方專業化力量。支持集群發展促進組織不斷增強公共服務“軟實力”和創新平臺建設“硬實力”,為集群企業發展賦能。支持促進組織在推動企業“抱團發展”、補鏈固鏈強鏈方面積極行動,成為應對疫情影響、穩定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集群培育發展工作機制,研究支持集群培育發展的針對性政策舉措,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支持集群發展促進組織提升服務能力,打造“產業+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環的集群發展生態,加快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大力發展制造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江蘇在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
 
  李鋒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近年來,江蘇把培育“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經濟工作主戰略,全力推動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高位謀劃集群發展戰略。2018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重點打造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物聯網、高端紡織等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是協同建立集群培育機制。成立由27個省級部門組成的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辦公室,推動集群培育與人才、金融、專利、標準、檢測、認證、統計等部門工作的耦合共振,省工信、發改、科技三部門80%的省級產業類財政資金聚焦支持集群培育。
 
  三是支持發展集群促進組織。建立36家集群促進組織培育庫,按照“轉型、提能、代言”的發展方向,引導集群促進組織成為集群的“觀察員”“服務員”“組織員”“引航員”。指導組建全國首家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搭建集產、學、研、金、介、用于一體的開放合作平臺,首批已有48家單位參與。
 
  四是跨省構建集群協作網絡。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與上海、浙江、安徽合作,通過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共同組建長三角重點業鏈聯盟等合作機制,聯手培育長三角12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通過多年聚力攻堅,江蘇產業集群培育取得明顯成效。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達到70%左右;擁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30家。集群在塑造江蘇產業新優勢、應對疫情等外部沖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同時,新型電力裝備等6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占長三角三省一市的1/2,在長三角一體化新發展格局建設中體現了“江蘇擔當”。
 
  下一步,江蘇將繼續把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工作總抓手加以推進,進一步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創新能力提升、本土品牌培育三大核心任務,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謝謝!
 
  遼寧日報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作為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排頭兵,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地區要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推動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做好下一步工作方面,有哪些考慮?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 馮文勝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遼寧發展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為遼寧振興發展指明方向。遼寧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創新發展成效顯著。創建了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及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4家、省級903家。大力培育壯大“新字號”產業,全省生物藥品、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行業占比較2012年提高29個百分點。遼寧成為全國集成電路裝備三大重點地區之一。首艘國產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遼問世。
 
  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營25個,實現全省各地市全覆蓋。“星火•鏈網”沈陽超級節點上線運行。培育33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一批“老字號”企業建成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6.2%和75.3%,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突破。培育93家國家級綠色制造單位、334家省級單位。10家企業承擔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原字號”產業加快節能降碳,2021年規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1.6億噸標煤,低于全國5.7個百分點。本溪、鞍山、營口市獲評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四是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拓展。連續三屆成功舉辦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大會致賀信,大會影響力不斷提升。國際合作加快拓展,中英(大連)先進制造產業園、沈陽中德裝備產業園等先進制造業園區在遼設立。
 
  五是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培育國家級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33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50家。認定省級“專精特新”產品和技術5248個,中小企業1131家,“小巨人”企業524家,287戶企業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戶企業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
 
  近年來,為全力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我們設立智造強省專項資金,正在落實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加快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世界級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及22個重點產業集群,推進落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數字化賦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企業創新管理等7項重點工作。
 
  “老字號”方面,我們將大力推進老企業智能升級和服務化轉型、老設備更新改造、老礦山老城區綠色轉型和老品牌振興發展,3年內建成4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100個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振興60個以上工業老品牌。“原字號”方面,大力延長石化產業鏈、做強冶金產業鏈、補齊菱鎂產業鏈和做深農產品加工產業鏈,3年內化工精細化率要達到48%,冶金新材料營業收入占比提高至28%。“新字號”方面,大力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電子等未來產業,3年內高端裝備占比提高到27.5%,建成6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產業集群、一位省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的工作模式,堅持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抓落實,加快推動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謝謝!
 
  河南日報記者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河南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將如何推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 朱鳴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堅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攻方向,制造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先進制造業大省地位更加鞏固。
 
  一是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河南省規上工業增加值超過1.8萬億元,總量穩居全國第五。擁有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40個、207個中類中的197個,裝備制造、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位居全國前列,尼龍新材料、智能傳感器、新能源客車等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鏈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
 
  二是積極承接制造業轉移,產業體系更趨優化。連續舉辦6屆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十年來,全省實際到位省外資金2.48萬億元,落地建成項目近5000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24.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57%。突出黃河流域制造業綠色發展,河南省累計培育62個型號的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38家、綠色工業園區12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4家。
 
  三是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優質企業持續壯大。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擁有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和2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功研制出自動駕駛氫燃料客車、國際領先的液壓支架等。擁有營業收入超千億級企業5家、百億級企業53家,培育了2200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20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更高、產業創新能力更強、質量效益更優的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跨越,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謝謝!
 
  北京電視臺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積極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請問北京市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情況及成效如何?
 
  彭雪海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北京市統籌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高精尖產業進入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新階段,為“十四五”時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著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布加快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系列指導意見、“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一大批高精尖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快速成長,支撐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二是著力提高產業創新能力。落實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作部署,探索“聚焦底層技術—搭建攻關平臺—培育產業生態”的產業創新模式,建設超高清視頻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國際氫能中心等一批新平臺,涌現出柔性顯示屏、新冠滅活疫苗、5G+8K超高清制作傳輸設備、人工智能芯片、北斗導航芯片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率先建成網聯云控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加快形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北京成為全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重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區。
 
  三是著力促進高端智能綠色發展。保持疏解一般制造業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定力,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以更高、更優標準推動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綠色+”企業、產業,提高產業質量效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2015年的6.7%提升到2021年的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創收從2015年的172.7萬元提升到2021年的359.1萬元。
 
  四是著力培育深耕行業的創新主體。推動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7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數量全國領先。謝謝!
 
  上海電視臺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上海,提出上海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近年來,上海持續推動打響“上海制造”品牌,鞏固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能級,請問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創新突破,將如何進一步支撐城市能級提升?
 
  張宏韜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服務建設制造強國,打造聯動長三角、輻射全國的高端制造業增長極。
 
  一是工業規模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4.2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0%。在航空航天、船舶海工、高端裝備等領域,大飛機、大型郵輪、重型燃氣輪機等“大國重器”不斷涌現。
 
  二是新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形成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為支撐的“3+6”產業體系,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27萬億元。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等新賽道和未來產業加快布局,高水平推進建設53個特色產業園區。
 
  三是產業鏈競爭力不斷增強。創建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2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工業強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突破。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全力保障汽車、集成電路等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四是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以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為主攻方向,實施專項行動計劃,提升制造業數字競爭力,汽車、新材料領域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標桿智能工廠,培育5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60家市級工廠;建設航天、船舶等領域的26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獲批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場景超過500個。
 
  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堅持以制造業為實體經濟主戰場,承擔更多國家戰略任務,推動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努力為新時代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上海力量。謝謝!
 
  重慶電視臺記者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請問重慶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開展了哪些工作?
 
  楊正華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承接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布局、壯大區域經濟規模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重慶以加工貿易大規模轉移機遇為契機,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著力打造“芯屏器核網”產業體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軟件+硬件”營業收入已近萬億元,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一是錨定產業承接重點。強化產業鏈思維,突出終端帶動作用,編制產業鏈圖譜,明晰關鍵環節,找準目標對象,以承接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電子終端產品產業轉移為切入,帶動集成電路、液晶面板、PCB、被動元件等配套企業來渝布局,進而吸引特種玻璃、光刻膠等電子材料領域企業向我市集聚,實現了由點及鏈、由鏈成群。
 
  二是優化產業承接環境。拓展中歐班列(重慶)、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物流通道功能,優化市域開發區體系,完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擴大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服務供給,讓企業愿意來、留得住、做得大。
 
  三是拓展產業承接渠道。用好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密切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聯系,深化魯渝產業對口協作,辦好智博會、西洽會等重大展會活動,積極探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承接產業轉移路徑。
 
  “十四五”時期,重慶將深入落實《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各項部署,堅持擴大制造業開放合作,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圍承接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產業轉移,補齊建強產業鏈,為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謝謝!
 
  程曉明
 
  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這兩個月來,圍繞“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我們舉行了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到今天10場發布會已經全部結束。我謹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向積極參與發布會報道的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大家再見。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全部評論

昵稱 驗證碼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新聞
推薦產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化县| 鸡泽县| 德兴市| 阜平县| 奇台县| 馆陶县| 彰化市| 读书| 米脂县| 班玛县| 霞浦县| 多伦县| 舞阳县| 镇原县| 黄冈市| 东安县| 舒城县| 烟台市| 九江市| 西安市| 屯门区| 金昌市| 长沙县| 大连市| 龙山县| 上饶市| 米易县| 天气| 固镇县| 绥德县| 景谷| 遂昌县| 枝江市| 茂名市| 陆良县| 潮安县| 济阳县| 通河县| 西安市| 平顶山市|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