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柔印市場的不斷擴大,柔印工藝在國內諸多行業人士的努力下日趨成熟,由此推動了柔印在國內印刷市場的第二次快速發展。新的市場形勢給柔印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柔版印刷機需要在技術、外觀、操作平臺等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才能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柔版印刷或成后起之秀
柔性版印刷一直以印刷質量不高而被詬病。然而,市場啟蒙者卻認識到,柔印可以完成徹底的連線加工,承印材料非常廣泛,質量也在持續的提升。這些因素帶來廢料產生少的佳性價比工藝。實際上,柔印是增長快的傳統印刷方式。
根據PRMIR調研,包裝占柔印總量的近92%,其余是非包裝應用,比如安全印刷、藥品和商用電子產品印刷。在未來的數年中,柔印會有4%-5%的年增長率,主要來自發展中地區,特別是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不出意外,北美和西歐占據了主要多的柔印裝機量。然而,市場的增長機會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在那里柔印不是主要印刷工藝。在這些國家,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經濟收入的增長,消費者在超市購買包裝的食物逐漸多于在本地露天市場購買新鮮的食物。此趨勢會提升包裝的需要,許多情況下包裝使柔印加工的。柔印的采用,有賴于培訓的增加,耗材的提升,以及改變對柔印工藝的觀念--主要來自于對質量的擔心。
一個令人激動的柔印領域是電子產品的印刷。報告顯示,2008年,柔印電子產值僅有300萬美元,到2020年將成長為890億美元。即使其他印刷方式占據一部分電子產品的印刷,柔印在這個領域仍有很可觀的成長機會。
軟包裝是另一個質量要求高、成長高速的柔印應用市場,而凹印在軟包裝領域的應用逐步下降。該調研顯示:沒有一個子市場像軟包裝領域一樣,對加工印刷產品有如此高的要求:軟包裝必須裝飾、傳遞、包含、保鮮、保護和提供適宜的功能。自然,結果如同在標簽和吊牌業中一樣,根據客戶的要求,柔印印制的軟包裝色數提高,印刷線數趨向133lpi或者更高線數。這些質量的提升,連同印單越來越短和成本越來越低的要求,使得柔印依靠自身的優勢接手凹印市場份額,而凹印曾經是軟包裝的主力工藝運用。從市場看來,柔印已經占據64%以上的軟包裝印刷份額。
報告總結道:“隨著柔印機、油墨、版材和印前技術的不斷提升,柔印印刷質量和穩定性標準也在提高。印刷訂單的長短和綜合使用成本的雙重優勢,將柔印定位于在的每一個地區都會不斷從凹印贏取份額的一個強勢發展的印刷工藝。”
國產柔印品牌優勢已逐步形成
隨著柔印市場的不斷擴大,柔印工藝在國內諸多行業人士的努力下日趨成熟,由此推動了柔印在國內印刷市場的第二次快速發展。
這個時期,歐美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即越來越多的印刷設備制造商開始介入柔印設備的生產,凹印機制造商紛紛推出技術含量較高的寬幅衛星式柔印機,如德國BOBST(F&K)、德國W&H、意大利Cerutti、西班牙COMEXI。同時,行業相關協會進一步加大了對柔印的宣傳與推廣,舉辦多種形式的技術交流會、研討會、柔印培訓班,普及柔印知識,提高操作人員技能,同時加強相關標準制定,以提高柔印在我國的整體水平。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許多企業開始進駐國內,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加工基地,但這些企業要求幾乎所有印刷品都要采用柔印,這一要求無疑增強了國內印刷企業投資柔印的決心。
至今,柔印在國內已有30年的發展史,窄幅機組式柔印設備裝機量已突破1200臺,其中約一半為國產品牌,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裝機量約120臺,其中進口品牌約85臺,主要有德國W&H、德國F&K、意大利OFEM、美國FEVA、西班牙COMEXI。
國產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起步較晚,陜西北人于1995年開始研制衛星式柔印設備,根據國內市場發展要求,于2009年10月推出國內首臺印刷單元為全伺服、無齒輪、電子軸傳動形式的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隨后又成功推出多色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在軟包裝、紙箱預印、無菌包裝等印刷領域得到了良好應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印刷設備制造企業投入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的生產之中,國產柔印機裝機量也逐年遞增,國產柔印品牌優勢已逐步形成。
改進旨在適應新市場新需求
隨著柔印技術的發展,這一印刷形式如今在各個領域應用都日益廣泛。如今,新的市場形勢又給柔印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減少印刷時間、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能讓用戶更方便地操作成了柔版印刷機發展的新方向。要達到這些要求,無疑要在新一代CI柔印機上集成各種自動化和信息控制系統。
從電動的印刷機平臺定位到更的包括像計算機數控系統這樣的配件的印刷機系統,這種要求可以各種形式達到。后者還可以提供預套準功能有和色版輥傳動裝置在色版套準時完整的自動化嚙合到中心印壓的過程。
柔性版壓印調節是控制柔印圖象質量的關鍵因素,印刷人員對印刷過程控制越,調節得越好,更容易控制印刷圖象的質量。通過同步電機(單步或AC電機)和無軸平臺改進獲得的*平臺定位系統,能夠省去平臺上的許多機械組件,并增加了其它的操作方式的配件。
通過控制這些單獨運行的電機,操作人員可以通過遠程操作平臺,自動、動態地對各地區的柔印機的印刷過程進行設置。計算機將存儲后一次輸入的印刷壓力調節設置,以確保該印刷活件的重復性效果。
數字化控制電機可以通過開放的計算機交互控制系統,進行遠程或自動化控制。而數字化的控制會增加集成系統的性。*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包括與"管理信息系統"相聯接的可能性,而所有的數據可以通過印刷機的計算機傳到任何辦公地點。
就尺寸來說,八色的柔印機,如果用于大幅面的印刷,或是寬卷筒紙的印刷,尺寸會很大。因此,如果不考慮為這種印刷機安裝自動化的系統,在活件印刷轉換時,油墨的變更、對網紋輥、刮刀夾和油墨輸送管道的清理工作,都會增加印刷準備的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應用。
新的市場形勢給柔印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柔版印刷機需要在技術、外觀、操作平臺等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才能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柔版印刷或成后起之秀
柔性版印刷一直以印刷質量不高而被詬病。然而,市場啟蒙者卻認識到,柔印可以完成徹底的連線加工,承印材料非常廣泛,質量也在持續的提升。這些因素帶來廢料產生少的佳性價比工藝。實際上,柔印是增長快的傳統印刷方式。
根據PRMIR調研,包裝占柔印總量的近92%,其余是非包裝應用,比如安全印刷、藥品和商用電子產品印刷。在未來的數年中,柔印會有4%-5%的年增長率,主要來自發展中地區,特別是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不出意外,北美和西歐占據了主要多的柔印裝機量。然而,市場的增長機會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在那里柔印不是主要印刷工藝。在這些國家,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經濟收入的增長,消費者在超市購買包裝的食物逐漸多于在本地露天市場購買新鮮的食物。此趨勢會提升包裝的需要,許多情況下包裝使柔印加工的。柔印的采用,有賴于培訓的增加,耗材的提升,以及改變對柔印工藝的觀念--主要來自于對質量的擔心。
一個令人激動的柔印領域是電子產品的印刷。報告顯示,2008年,柔印電子產值僅有300萬美元,到2020年將成長為890億美元。即使其他印刷方式占據一部分電子產品的印刷,柔印在這個領域仍有很可觀的成長機會。
軟包裝是另一個質量要求高、成長高速的柔印應用市場,而凹印在軟包裝領域的應用逐步下降。該調研顯示:沒有一個子市場像軟包裝領域一樣,對加工印刷產品有如此高的要求:軟包裝必須裝飾、傳遞、包含、保鮮、保護和提供適宜的功能。自然,結果如同在標簽和吊牌業中一樣,根據客戶的要求,柔印印制的軟包裝色數提高,印刷線數趨向133lpi或者更高線數。這些質量的提升,連同印單越來越短和成本越來越低的要求,使得柔印依靠自身的優勢接手凹印市場份額,而凹印曾經是軟包裝的主力工藝運用。從市場看來,柔印已經占據64%以上的軟包裝印刷份額。
報告總結道:“隨著柔印機、油墨、版材和印前技術的不斷提升,柔印印刷質量和穩定性標準也在提高。印刷訂單的長短和綜合使用成本的雙重優勢,將柔印定位于在的每一個地區都會不斷從凹印贏取份額的一個強勢發展的印刷工藝。”
國產柔印品牌優勢已逐步形成
隨著柔印市場的不斷擴大,柔印工藝在國內諸多行業人士的努力下日趨成熟,由此推動了柔印在國內印刷市場的第二次快速發展。
這個時期,歐美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即越來越多的印刷設備制造商開始介入柔印設備的生產,凹印機制造商紛紛推出技術含量較高的寬幅衛星式柔印機,如德國BOBST(F&K)、德國W&H、意大利Cerutti、西班牙COMEXI。同時,行業相關協會進一步加大了對柔印的宣傳與推廣,舉辦多種形式的技術交流會、研討會、柔印培訓班,普及柔印知識,提高操作人員技能,同時加強相關標準制定,以提高柔印在我國的整體水平。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許多企業開始進駐國內,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加工基地,但這些企業要求幾乎所有印刷品都要采用柔印,這一要求無疑增強了國內印刷企業投資柔印的決心。
至今,柔印在國內已有30年的發展史,窄幅機組式柔印設備裝機量已突破1200臺,其中約一半為國產品牌,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裝機量約120臺,其中進口品牌約85臺,主要有德國W&H、德國F&K、意大利OFEM、美國FEVA、西班牙COMEXI。
國產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起步較晚,陜西北人于1995年開始研制衛星式柔印設備,根據國內市場發展要求,于2009年10月推出國內首臺印刷單元為全伺服、無齒輪、電子軸傳動形式的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隨后又成功推出多色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在軟包裝、紙箱預印、無菌包裝等印刷領域得到了良好應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印刷設備制造企業投入寬幅衛星式柔印設備的生產之中,國產柔印機裝機量也逐年遞增,國產柔印品牌優勢已逐步形成。
改進旨在適應新市場新需求
隨著柔印技術的發展,這一印刷形式如今在各個領域應用都日益廣泛。如今,新的市場形勢又給柔印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減少印刷時間、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能讓用戶更方便地操作成了柔版印刷機發展的新方向。要達到這些要求,無疑要在新一代CI柔印機上集成各種自動化和信息控制系統。
從電動的印刷機平臺定位到更的包括像計算機數控系統這樣的配件的印刷機系統,這種要求可以各種形式達到。后者還可以提供預套準功能有和色版輥傳動裝置在色版套準時完整的自動化嚙合到中心印壓的過程。
柔性版壓印調節是控制柔印圖象質量的關鍵因素,印刷人員對印刷過程控制越,調節得越好,更容易控制印刷圖象的質量。通過同步電機(單步或AC電機)和無軸平臺改進獲得的*平臺定位系統,能夠省去平臺上的許多機械組件,并增加了其它的操作方式的配件。
通過控制這些單獨運行的電機,操作人員可以通過遠程操作平臺,自動、動態地對各地區的柔印機的印刷過程進行設置。計算機將存儲后一次輸入的印刷壓力調節設置,以確保該印刷活件的重復性效果。
數字化控制電機可以通過開放的計算機交互控制系統,進行遠程或自動化控制。而數字化的控制會增加集成系統的性。*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包括與"管理信息系統"相聯接的可能性,而所有的數據可以通過印刷機的計算機傳到任何辦公地點。
就尺寸來說,八色的柔印機,如果用于大幅面的印刷,或是寬卷筒紙的印刷,尺寸會很大。因此,如果不考慮為這種印刷機安裝自動化的系統,在活件印刷轉換時,油墨的變更、對網紋輥、刮刀夾和油墨輸送管道的清理工作,都會增加印刷準備的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應用。
新的市場形勢給柔印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柔版印刷機需要在技術、外觀、操作平臺等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才能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柔性版印刷方式在國內發展較快,各個廠家的技術能力參差不齊,在印刷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問題。本文是一位柔版專業技術人員在處理客戶投訴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現分享給大家。
- 2019-11-08 11:55:54
- 2672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