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了解,德國RTL電視臺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把一件商品的“中國制造”標簽換成“德國制造”,可以讓商品增值近一倍。兩者差距之大,令人不禁咂舌。“德國制造”有如此之商業價值,究竟緣由何在?而“德國制造”總被神話又是為什么呢?
網絡謠言追捧“德國制造”
“蘭州黃河中山鐵橋,1909年由德國泰來洋行建造,鋼材水泥均由德國進口,至今已110年仍在使用。2007年距鐵橋一百歲時,蘭州市政府收到來自該橋的德國設計師家族的一封信和郵包,稱該橋的設計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門維護保養,郵包里是部分維修配件樣品。”
“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后求助于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范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看還锃光瓦亮呢。”
上述兩則故事在國內網絡上流傳已久,版本也有很多,但都是謠言。據了解,德國有關泰來洋行(Telge&Schroeter)的記載幾乎都與蘭州鐵橋有關,而這些信息也大多援引自中國媒體的報道。至于青島下水道,德國相關歷史資料記載,德國占領青島期間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只有80公里左右。青島地方政府曾表示,“德國造”排水系統已不到3公里,僅占市區排水系統總長的1/1000。“油紙包”的說法更是子虛烏有。
網絡傳言神話“德國制造”自然是有原因的。據德國《商報》報道,“德國制造”的標簽在*都享有良好聲譽,甚至成為很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理由。德國RTL電視臺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把一件商品的“中國制造”標簽換成“德國制造”,可以讓商品增值近一倍。
“服務,服務,服務”
謠言雖然神話了“德國制造”,但售后服務的確是德國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寶。德國柏林經濟專家馬庫斯·巴托爾說,德國許多大企業都有龐大的售后服務隊伍,一些中小企業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隊伍甚至占企業人員的一半。
位于德國魯爾區的德國MACH4自動化技術公司是一家在藥品自動化技術領域的企業,廠區非常“簡陋”。“服務,服務,服務”是這家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家為每一位客戶制定解決方案,并確保自動化系統能持久安全運行。公司還設立每周7天的24小時熱線,用10種語言為客戶服務。
德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尼娜·馬滕斯說,如果產品是消費品,比如一個鍋,一般保修期為3個月到一年。如果是企業銷售的工業產品,期限會更長。“但德國企業善于與客戶保持*聯系,每年都會與老客戶交流,上門訪問等,以便*新產品。”
西門子集團*工程師烏維·威海恩也認為售后服務是一門大學問。他舉例說,西門子與倫敦地鐵的合作可追溯到120多年前。1891年,西門子獲得了為倫敦地鐵提供兩臺電力機車的合同。之后,西門子每年都會定時與倫敦地鐵方面聯系,包括維修、改進技術等。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還將倫敦地鐵燈光、顯示板和火災探測器等13個不同的系統,整合到一個智能化的用戶界面中。西門子目前正為倫敦打造“未來地鐵”,提出了一個基于全新Inspiro地鐵列車平臺的設計方案。這是數十億英鎊的生意。
“德國制造”的密碼
光有“服務”,“德國制造”顯然沒辦法成為謠言。那么,什么幫助了“德國制造”由弱變強?
在專家看來,德國制造之所以譽滿,秘訣之一是德國擁有穩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提供*的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秘訣之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該體系迅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品標準。
“我一直想讓我的兒子以后到德國來讀書,不用讀什么大學,就選擇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多年服務于德國制造業公司并頻繁往返于中德之間的中國年輕媽媽張女士表示,“德國的職業教育很發達,而且這種教育模式是學徒制的,老師是手把手地來教,是相當不錯的。”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德國制造”的技術、工藝、傳統等得以傳承,進而被突破、創新。事實上,不少的德國企業在走出德國開拓新市場時,還往往會同時跟進當地的研發及人才培訓計劃。
在“德國制造”成功的要素中,企業積極投入研發也是一大關鍵。以德國的拳頭產品汽車為例,汽車研發開支占德國企業研發經費的37%。歐盟2013年度產業研發排行榜顯示,世界研發投入排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國公司,大眾汽車集團*,研發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而在歐盟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前25位中有11家德國公司。
“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各國企業紛紛降低研發經費,而德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增加這方面的支出。”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3年德國企業研發經費比上一年增加5%,達到540億歐元,創下新紀錄。
工業4.0戰略
“十年之前或者七八年之前,德國等歐美國家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中國的售價可以高出中國本土公司的一倍、兩倍甚至更高,但是現在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國外與國內產品的價差已經縮窄至20%或15%,甚至低于10%。”一位德企在華銷售總經理如此表示。
對于保住這15%左右的價差而不令售價進一步降低這件事,不少德國企業還是很有信心,根源就在于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及創新能力。
為了使德國成為智能化生產系統國家,新工業革命,德國政府在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中把“工業4.0”確定為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投入2億歐元。其研發主題包括:“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通信技術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和德國電氣電子工業聯合會還共同建立了“工業4.0平臺”秘書處,以吸引并協調資源參與本次革命。
網絡謠言追捧“德國制造”
“蘭州黃河中山鐵橋,1909年由德國泰來洋行建造,鋼材水泥均由德國進口,至今已110年仍在使用。2007年距鐵橋一百歲時,蘭州市政府收到來自該橋的德國設計師家族的一封信和郵包,稱該橋的設計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門維護保養,郵包里是部分維修配件樣品。”
“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后求助于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范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看還锃光瓦亮呢。”
上述兩則故事在國內網絡上流傳已久,版本也有很多,但都是謠言。據了解,德國有關泰來洋行(Telge&Schroeter)的記載幾乎都與蘭州鐵橋有關,而這些信息也大多援引自中國媒體的報道。至于青島下水道,德國相關歷史資料記載,德國占領青島期間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只有80公里左右。青島地方政府曾表示,“德國造”排水系統已不到3公里,僅占市區排水系統總長的1/1000。“油紙包”的說法更是子虛烏有。
網絡傳言神話“德國制造”自然是有原因的。據德國《商報》報道,“德國制造”的標簽在*都享有良好聲譽,甚至成為很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理由。德國RTL電視臺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把一件商品的“中國制造”標簽換成“德國制造”,可以讓商品增值近一倍。
“服務,服務,服務”
謠言雖然神話了“德國制造”,但售后服務的確是德國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寶。德國柏林經濟專家馬庫斯·巴托爾說,德國許多大企業都有龐大的售后服務隊伍,一些中小企業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隊伍甚至占企業人員的一半。
位于德國魯爾區的德國MACH4自動化技術公司是一家在藥品自動化技術領域的企業,廠區非常“簡陋”。“服務,服務,服務”是這家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家為每一位客戶制定解決方案,并確保自動化系統能持久安全運行。公司還設立每周7天的24小時熱線,用10種語言為客戶服務。
德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尼娜·馬滕斯說,如果產品是消費品,比如一個鍋,一般保修期為3個月到一年。如果是企業銷售的工業產品,期限會更長。“但德國企業善于與客戶保持*聯系,每年都會與老客戶交流,上門訪問等,以便*新產品。”
西門子集團*工程師烏維·威海恩也認為售后服務是一門大學問。他舉例說,西門子與倫敦地鐵的合作可追溯到120多年前。1891年,西門子獲得了為倫敦地鐵提供兩臺電力機車的合同。之后,西門子每年都會定時與倫敦地鐵方面聯系,包括維修、改進技術等。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還將倫敦地鐵燈光、顯示板和火災探測器等13個不同的系統,整合到一個智能化的用戶界面中。西門子目前正為倫敦打造“未來地鐵”,提出了一個基于全新Inspiro地鐵列車平臺的設計方案。這是數十億英鎊的生意。
“德國制造”的密碼
光有“服務”,“德國制造”顯然沒辦法成為謠言。那么,什么幫助了“德國制造”由弱變強?
在專家看來,德國制造之所以譽滿,秘訣之一是德國擁有穩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提供*的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秘訣之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該體系迅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品標準。
“我一直想讓我的兒子以后到德國來讀書,不用讀什么大學,就選擇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多年服務于德國制造業公司并頻繁往返于中德之間的中國年輕媽媽張女士表示,“德國的職業教育很發達,而且這種教育模式是學徒制的,老師是手把手地來教,是相當不錯的。”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德國制造”的技術、工藝、傳統等得以傳承,進而被突破、創新。事實上,不少的德國企業在走出德國開拓新市場時,還往往會同時跟進當地的研發及人才培訓計劃。
在“德國制造”成功的要素中,企業積極投入研發也是一大關鍵。以德國的拳頭產品汽車為例,汽車研發開支占德國企業研發經費的37%。歐盟2013年度產業研發排行榜顯示,世界研發投入排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國公司,大眾汽車集團*,研發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而在歐盟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前25位中有11家德國公司。
“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各國企業紛紛降低研發經費,而德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增加這方面的支出。”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3年德國企業研發經費比上一年增加5%,達到540億歐元,創下新紀錄。
工業4.0戰略
“十年之前或者七八年之前,德國等歐美國家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中國的售價可以高出中國本土公司的一倍、兩倍甚至更高,但是現在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國外與國內產品的價差已經縮窄至20%或15%,甚至低于10%。”一位德企在華銷售總經理如此表示。
對于保住這15%左右的價差而不令售價進一步降低這件事,不少德國企業還是很有信心,根源就在于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及創新能力。
為了使德國成為智能化生產系統國家,新工業革命,德國政府在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中把“工業4.0”確定為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投入2億歐元。其研發主題包括:“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通信技術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和德國電氣電子工業聯合會還共同建立了“工業4.0平臺”秘書處,以吸引并協調資源參與本次革命。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會議指出,新型儲能制造業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新興領域,是推動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重要環節,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25-03-11 11:26:20
- 12269
-
《河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導向目錄(2025-2027年)》發布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制定《河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導向目錄(2025-2027年)》,旨在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做好數字化轉型項目培育建設工作。- 2025-03-07 11:30:20
- 12809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