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zhan摘要】在高仿印刷技術成為修復古文物重要技術的時候,絲網印刷名家作品成為一種趨勢。這樣的發展方向確實為絲網印刷帶來了市場,但是復制品總歸是復制品,關于這個市場的發展前景,專家們貶褒不一。
藝術評論家徐子林—復制品當藝術品賣,貽害無窮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價格通常從幾萬元、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比很多原創版畫的價格都高,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我質疑百雅軒商業模式的主要原因—畫廊不應該拿復制品,即便是相對特殊的復制品作為藝術品來銷售,否則貽害無窮。
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絲網版畫、版畫及復制品的關系。絲網版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版畫中的一種,與木版、銅版并列。因此,藝術家,譬如美國的安迪·沃霍爾采用絲網版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本身沒什么問題,價格賣得比較高,也無可厚非。但同時,版畫制作一向也是印刷復制品的一種方式,人們用絲網版方式去復制一些名家作品,從制作角度看,也無不可,但從定價上看,一定要合理,不能漫天要價。因為這樣的東西只是復制品,沒有什么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必須按照普通商品的計價方式來定價—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再加上營銷通道的成本及合理的商業成本。否則,就有欺詐嫌疑。
就算是藝術家用版畫這種形式來進行創作,在限量里面,無論你復制了多少件,也要把這些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由此來確定每件作品的價格。譬如,一位藝術家創作了一件版畫,之后他總共復制了一百幅,那計算每一幅作品的價格時,就必須將100幅版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其價值,然后再除以100,可以略微提高一點,并考慮每幅作品在復制過程中的排序,由此得出每幅作品的基本價位。這才是版畫的合理計價方式。假設這位藝術家創作的版畫作品,按其市場價位可定為30萬元,他限量印刷了100件,那每件大約是3000元,再加上制作成本,那排在中間位置的作品賣到5000元是可以的,但你不能賣5萬元、10萬元。而根本算不上藝術品的絲網版印刷品,價錢抬得比原創版畫還高,其實是有意混淆作品和復制品的關系,純粹是概念炒作,根本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商業業態。
其實,就名家作品的復制而言,絲網印刷不是好的方式。因為絲網版印刷精度沒那么高,套色精度沒那么準,質感也沒那么強,如果復制寫實油畫,好的其實是四色印刷,或者微噴技術;如果復制國畫,那水印木刻才更逼真。因為,絲網版畫會產生很多網點,對版畫家的創作而言,這是有利的特質,但用于復制其他類型的畫作,恰恰是自曝其短。為什么絲網版復制品看起來常常會覺得別扭?就是因為這并非佳的結合方式。
且別說絲網版復制品,就是畢加索等大名家的版畫作品,在歐洲,十多年前也主要是在巴黎的跳蚤市場、舊貨市場銷售,就是到了今天,多數版畫作品仍然難上拍賣場。因為版畫一直以來就是傳統藝術家的宣傳品或饋贈禮品,起到交流作用,并非多神圣的東西。而我們卻把一種完全沒有附加值的復制品炒到那么高的價位,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藝術生態本來就不太理想,藝術品市場也不太健康,如果再出現各種各樣的炒作,無疑將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損害。
華藝廊總經理張向東—只是限量復制品而已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嚴格說來,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版畫,只能叫限量復制品。
限量復制就涉及了兩個關鍵點:一、限量必須是真實可信的。如果可信度高,復制數量又不多,那還是有一定價值的;而假如明明是做了幾千張,卻宣稱只做了幾十張,這就會導致市場的混亂了。二、是否為畫家本人簽名。如果畫家的名氣比較大、學術地位比較高,又能一一簽名,那價值自然也會比較高。在我看來,只要從這兩個因素考慮,就可以把絲網印刷名家作品的問題簡單化了。
廣州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郭潤文—絲網印刷名作是再創造貴得有理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不能單純歸為復制品,而是一種再創造的衍生品。它不僅有藝術價值,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可以轉賣,也能上拍賣行。
追本溯源,絲網版復制名家作品源于美國。三四十年前,美國就開始出現一些藝術家利用絲網印刷自己的作品,限量發行。由于美國人比較喜歡藝術品,卻未必都能買得起名家原作,因此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衍生品,其中,能直接反映原作風貌的就是絲網版畫。因為這樣的衍生品,雖然外形、色彩跟原作比沒有太大變化,但原作是手繪作品,絲網印刷則是多層套色,湊近看去,就會發現作品由于經過多道工序的反復套色印刷,畫面上會出現版畫應有的痕跡,這也正是它不同于印刷品的獨特魅力所在。因此,絲網印刷名家作品,是新的再造過程,是原作的藝術延伸,比一般復制品的附加值要高得多。另外,它不僅經過了二次創作,也遵循版畫的印刷規則,限量發行,排序越靠前價值就越高—張比第99張的價值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般絲網版畫都有原作藝術家的簽名。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興起,美國這種絲網印刷名家作品的方式也被引入進來。普通民眾想在家里掛一幅比較有名氣、自己經濟能力承受得起的作品,一般不會再買復制品,而是買絲網印刷的名家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更接近于創作,是有價值的,可以轉賣。現在拍賣場上常會出現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標簽上清楚地寫著“版畫”或“絲網版畫”,價格一般在該藝術家原作的百分之一以內。譬如一百萬元的原作,那絲網版的價格就是一萬元到幾萬元之間,也有的達到20萬元。
事實上,如果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價格太低,商家也不愿意做—因為一件絲網版至少得做三十道套色,挺復雜的,所以目前絲網版主要集中在一線藝術家的作品上,原作價值比較高,渴望收藏的人比較多,這樣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而且,隨著高收入階層的不斷增加,我以為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以后還會發展得更好。
*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王華祥—指摘者多出于心理不平衡
我很支持絲網印刷名家作品,這樣能夠滿足更多人對藝術品的需求,對名作的喜愛。某些專業人士跳出來瞎嚷嚷,多半是因為心理上不平衡。
事實上,是百雅軒在國內開拓了這樣一個市場,如果它只是一廂情愿停留在概念炒作層面,絕不可能維持這么久,也不會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既然價錢定得這么高,仍然有人愿意買,那說明人們有這樣的需求。
作為搞過版畫創作的人,我想自己還是很清楚專業畫家的心理的,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原創版畫都不好賣,或者價錢賣得比較低,而一件絲網版復制品,卻能賣得那么貴,感到很傷自尊。這其實也跟我們固化的藝術觀念有關,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制作模式,跟傳統的原作觀念、藝術價值是相違背的。但我以為這恰恰是專業人士們應該自我反省之處—為什么我們的原創版畫賣不出高價,而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卻可以趕超我們?難道我們一味地抵制、責罵絲網版復制品,原創版畫就會賣得更好嗎?
實際上,原創版畫根本不是因為受了絲網版復制品的沖擊才不好賣,而是因為藝術家的觀念跟這個時代有所脫節,忽視了藝術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既要起引導作用,也必須適應社會。所以,原創版畫與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之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因果關系。而專業人士也未必是出于一種責任心、出于對文化價值的保護而指摘絲網復制品,恐怕更多只是出于保護自身利益。所以,我更希望版畫家們調整心態適應變化的社會需求,適應新技術的沖擊,讓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讓自己推崇的藝術價值也被商業所認可。而從公眾的角度看,人們并沒有義務去接受的觀點、專業的標準,他們有自主選擇作品的權利。
另一方面,版畫復制在歷*也是早已有之的,中國一向引以為傲的明清木刻版畫,全部都是復制畫稿的:由當時的畫家進行構思、創作,再由刻工進行木刻復制,跟今天的版畫工坊一樣??坦び兄浅8叱募夹g,可以將畫家的作品轉化成大量的復制品,以滿足社會需求,譬如作為小說的插圖或者作為年畫走進千家萬戶。這正是版畫產生的初動力。絲網版印刷名家作品,只是當下各種印刷手段中更多保留手工、相對傳統的方式,沒什么可訝異的。
去年,我從加拿大坐郵輪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就看到船上有幾千份的迪士尼油畫復制品,做得跟原作幾乎一模一樣,價格也不便宜,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而且,放心,不愁賣不出去。商業的本性就是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大的印刷量、多高的價格,如果沒有需求,定價再高也不起作用。
藝術評論家徐子林—復制品當藝術品賣,貽害無窮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價格通常從幾萬元、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比很多原創版畫的價格都高,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我質疑百雅軒商業模式的主要原因—畫廊不應該拿復制品,即便是相對特殊的復制品作為藝術品來銷售,否則貽害無窮。
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絲網版畫、版畫及復制品的關系。絲網版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版畫中的一種,與木版、銅版并列。因此,藝術家,譬如美國的安迪·沃霍爾采用絲網版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本身沒什么問題,價格賣得比較高,也無可厚非。但同時,版畫制作一向也是印刷復制品的一種方式,人們用絲網版方式去復制一些名家作品,從制作角度看,也無不可,但從定價上看,一定要合理,不能漫天要價。因為這樣的東西只是復制品,沒有什么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必須按照普通商品的計價方式來定價—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再加上營銷通道的成本及合理的商業成本。否則,就有欺詐嫌疑。
就算是藝術家用版畫這種形式來進行創作,在限量里面,無論你復制了多少件,也要把這些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由此來確定每件作品的價格。譬如,一位藝術家創作了一件版畫,之后他總共復制了一百幅,那計算每一幅作品的價格時,就必須將100幅版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其價值,然后再除以100,可以略微提高一點,并考慮每幅作品在復制過程中的排序,由此得出每幅作品的基本價位。這才是版畫的合理計價方式。假設這位藝術家創作的版畫作品,按其市場價位可定為30萬元,他限量印刷了100件,那每件大約是3000元,再加上制作成本,那排在中間位置的作品賣到5000元是可以的,但你不能賣5萬元、10萬元。而根本算不上藝術品的絲網版印刷品,價錢抬得比原創版畫還高,其實是有意混淆作品和復制品的關系,純粹是概念炒作,根本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商業業態。
其實,就名家作品的復制而言,絲網印刷不是好的方式。因為絲網版印刷精度沒那么高,套色精度沒那么準,質感也沒那么強,如果復制寫實油畫,好的其實是四色印刷,或者微噴技術;如果復制國畫,那水印木刻才更逼真。因為,絲網版畫會產生很多網點,對版畫家的創作而言,這是有利的特質,但用于復制其他類型的畫作,恰恰是自曝其短。為什么絲網版復制品看起來常常會覺得別扭?就是因為這并非佳的結合方式。
且別說絲網版復制品,就是畢加索等大名家的版畫作品,在歐洲,十多年前也主要是在巴黎的跳蚤市場、舊貨市場銷售,就是到了今天,多數版畫作品仍然難上拍賣場。因為版畫一直以來就是傳統藝術家的宣傳品或饋贈禮品,起到交流作用,并非多神圣的東西。而我們卻把一種完全沒有附加值的復制品炒到那么高的價位,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藝術生態本來就不太理想,藝術品市場也不太健康,如果再出現各種各樣的炒作,無疑將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損害。
華藝廊總經理張向東—只是限量復制品而已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嚴格說來,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版畫,只能叫限量復制品。
限量復制就涉及了兩個關鍵點:一、限量必須是真實可信的。如果可信度高,復制數量又不多,那還是有一定價值的;而假如明明是做了幾千張,卻宣稱只做了幾十張,這就會導致市場的混亂了。二、是否為畫家本人簽名。如果畫家的名氣比較大、學術地位比較高,又能一一簽名,那價值自然也會比較高。在我看來,只要從這兩個因素考慮,就可以把絲網印刷名家作品的問題簡單化了。
廣州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郭潤文—絲網印刷名作是再創造貴得有理
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不能單純歸為復制品,而是一種再創造的衍生品。它不僅有藝術價值,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可以轉賣,也能上拍賣行。
追本溯源,絲網版復制名家作品源于美國。三四十年前,美國就開始出現一些藝術家利用絲網印刷自己的作品,限量發行。由于美國人比較喜歡藝術品,卻未必都能買得起名家原作,因此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衍生品,其中,能直接反映原作風貌的就是絲網版畫。因為這樣的衍生品,雖然外形、色彩跟原作比沒有太大變化,但原作是手繪作品,絲網印刷則是多層套色,湊近看去,就會發現作品由于經過多道工序的反復套色印刷,畫面上會出現版畫應有的痕跡,這也正是它不同于印刷品的獨特魅力所在。因此,絲網印刷名家作品,是新的再造過程,是原作的藝術延伸,比一般復制品的附加值要高得多。另外,它不僅經過了二次創作,也遵循版畫的印刷規則,限量發行,排序越靠前價值就越高—張比第99張的價值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般絲網版畫都有原作藝術家的簽名。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興起,美國這種絲網印刷名家作品的方式也被引入進來。普通民眾想在家里掛一幅比較有名氣、自己經濟能力承受得起的作品,一般不會再買復制品,而是買絲網印刷的名家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更接近于創作,是有價值的,可以轉賣。現在拍賣場上常會出現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標簽上清楚地寫著“版畫”或“絲網版畫”,價格一般在該藝術家原作的百分之一以內。譬如一百萬元的原作,那絲網版的價格就是一萬元到幾萬元之間,也有的達到20萬元。
事實上,如果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價格太低,商家也不愿意做—因為一件絲網版至少得做三十道套色,挺復雜的,所以目前絲網版主要集中在一線藝術家的作品上,原作價值比較高,渴望收藏的人比較多,這樣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而且,隨著高收入階層的不斷增加,我以為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以后還會發展得更好。
*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王華祥—指摘者多出于心理不平衡
我很支持絲網印刷名家作品,這樣能夠滿足更多人對藝術品的需求,對名作的喜愛。某些專業人士跳出來瞎嚷嚷,多半是因為心理上不平衡。
事實上,是百雅軒在國內開拓了這樣一個市場,如果它只是一廂情愿停留在概念炒作層面,絕不可能維持這么久,也不會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既然價錢定得這么高,仍然有人愿意買,那說明人們有這樣的需求。
作為搞過版畫創作的人,我想自己還是很清楚專業畫家的心理的,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原創版畫都不好賣,或者價錢賣得比較低,而一件絲網版復制品,卻能賣得那么貴,感到很傷自尊。這其實也跟我們固化的藝術觀念有關,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制作模式,跟傳統的原作觀念、藝術價值是相違背的。但我以為這恰恰是專業人士們應該自我反省之處—為什么我們的原創版畫賣不出高價,而絲網印刷名家作品卻可以趕超我們?難道我們一味地抵制、責罵絲網版復制品,原創版畫就會賣得更好嗎?
實際上,原創版畫根本不是因為受了絲網版復制品的沖擊才不好賣,而是因為藝術家的觀念跟這個時代有所脫節,忽視了藝術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既要起引導作用,也必須適應社會。所以,原創版畫與絲網印刷名家作品之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因果關系。而專業人士也未必是出于一種責任心、出于對文化價值的保護而指摘絲網復制品,恐怕更多只是出于保護自身利益。所以,我更希望版畫家們調整心態適應變化的社會需求,適應新技術的沖擊,讓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讓自己推崇的藝術價值也被商業所認可。而從公眾的角度看,人們并沒有義務去接受的觀點、專業的標準,他們有自主選擇作品的權利。
另一方面,版畫復制在歷*也是早已有之的,中國一向引以為傲的明清木刻版畫,全部都是復制畫稿的:由當時的畫家進行構思、創作,再由刻工進行木刻復制,跟今天的版畫工坊一樣??坦び兄浅8叱募夹g,可以將畫家的作品轉化成大量的復制品,以滿足社會需求,譬如作為小說的插圖或者作為年畫走進千家萬戶。這正是版畫產生的初動力。絲網版印刷名家作品,只是當下各種印刷手段中更多保留手工、相對傳統的方式,沒什么可訝異的。
去年,我從加拿大坐郵輪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就看到船上有幾千份的迪士尼油畫復制品,做得跟原作幾乎一模一樣,價格也不便宜,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而且,放心,不愁賣不出去。商業的本性就是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大的印刷量、多高的價格,如果沒有需求,定價再高也不起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在玻璃行業,在玻璃上印圖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絲網印刷,一種是UV印刷。玻璃絲印一般用在對絲印要求比較高的電子產品上面,能夠保證油墨長時間不會掉。
- 2019-11-25 11:38:17
- 6067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